携长风以济沧海 | 瀚华海博馆项目喜获詹天佑奖
2017-04-27
4月14日,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瀚华的全过程项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作为广东土木建筑学会的代表项目参评,在激烈争夺后瀚华成功捧杯,摘得建筑工程类詹天佑大奖!这是本年度广东地区唯一的获奖项目,也是瀚华近十年以来第三次获此殊荣。
▲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工程地点:阳江市海陵岛
用地面积:129500㎡
建筑面积:19409㎡
设计时间:2005年
竣工时间:2011年
合作单位: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金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广州市第三建筑装修有限公司、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作为中外文化的探索者,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对话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之路。而有“海上敦煌”之称的宋代沉船“南海1号”,则如远古绝唱,媲美西域丝路上的敦煌飞天壁画,记载着千年传奇。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概念正源于这样的一种文化碰撞。它既需要满足沉船在馆内展示和存放的特殊功能,也应是一座能将海上丝路的需求与不朽的建筑艺术融会贯通的优雅建筑。
建筑物由五个关联舱体组成,外部形体呈现为优美延展的连续曲线,动态的轮廓与南海的起伏相互呼应,犹如即将展翅的海鸥;面向大海开放的姿态见证着先人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
“舱体”的构想,隐喻了船只的组成结构,舱体拱形的受力形式,更是大跨度空间合理的结构形式,为“南海1号”的水下存放提供了最适合的空间。在椭圆舱体这一单细胞概念上进一步发展,延伸出了“关联舱体”概念,五个“关联舱体”包括六大功能系统:展示系统、服务系统、后勤及安全系统、科研系统、库存系统和设备系统。各功能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分区关系清晰明确。这样的结构及空间体系与整体外部形象高度统一,亦同时隐喻了船只的组装过程,回应了南海1号的主题。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总平面图
由于项目紧靠海边,选择了以混凝土为主的结构系统以抗腐蚀;更摈弃过多的室内装饰,表现纯结构的美感,进一步强化舱体的概念,同时减少建造成本。
“整个建筑的形式是由几个椭圆的混凝土的舱体相互关联构成的,从剖面上大家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每一个空间,包括它的功能、流线这些存在关联的关系。这个建筑我觉得当初很想用一种所谓的剖面建筑去把它表达出来,其实它每个主要剖面就能充分地把空间、结构、功能以及交通关系能够体现出来。建筑应该是由它的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决定了它的性格或者气质。我觉得这个设计不管它美不美,最重要的是他所有构成的元素、结构、空间、功能都是相符合的。
——冼剑雄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冼剑雄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项目难度
1、本工程为重要文化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而项目所在地海陵岛处于南海海边,洪涝大风灾害极其严重,对防风,防腐蚀的要求极高。
2、本工程整体结构是不规则的空间受力体系,模型结构构件数量繁多、空间关系复杂。
结构创新
1、项目建设理念为文物打捞、保护、展示的探索创新。通过将沉船与其周围淤泥原装固定在预制沉箱内,整体吊浮起运迁移到能人为控制、环境较好的“水晶宫”中进行“精雕细琢”的水下考古发掘。“整体打捞、就地保护、就地展示”创新了水下考古的新方法,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创新地展现了水下考古现场动态演示过程。
2、结构设计采用“连续组合拱”结构形式,外饰面采用清水混凝土做法,实现40米大跨度、屋盖没有典型梁柱形状的复杂多拱结构设计。充分利用海洋风能、自然光、潮汐等的节能设计,体现以“展现自然、回归自然”的可持续性节能技术。
3、结构设计中采用分区建模的方式,用midas软件建立了整体空间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混凝土结构特点,利用简化模型和工程经验进行结构调整,较好地处理了本工程混凝土结构中的设计难点,为复杂混凝土结构的分析设计提供了借鉴经验。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实体模型
4、“连续组合拱”施工通过优化用木夹板制作空间多曲面结构模板,采用“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及采用分层分段对称浇筑确保连环拱体结构的弧度精度控制曲线造型,实现空间抛物多曲面结构现浇饰面清水混凝土,获得国家级工法和省级工法。采用抗氯离子低渗透性高性能耐腐蚀混凝土技术和多重防腐蚀措施,解决了外有海风、内有12m海水水池的抗腐蚀性及抗裂防渗难题。
5、项目获工法专利5项,各级奖励多项,在水下考古、设计、施工、节能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获奖情况
2005年度广东省注册建筑师优秀建筑创作奖
2010年度广州市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及大奖
2011年度全国建筑结构设计二等奖
2011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三等奖
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大跨度全混凝土结构、耐腐蚀混凝土结构设计二等奖
2017年度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